检验与临床医护_第一节 一般检验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一节 一般检验

第(1/3)页

白细胞检查(white  blood  cell  WBC)

        白细胞是周围血的有核细胞,其数量仅相当于红细胞的0.1%一0.2%。根据细胞的形态特征,可将白细胞分为粒细胞、淋巴细胞、单核细胞三类。粒细胞的胞质中含有特殊颗粒,依其颗粒的特点又可分为三个亚类,即中性粒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。白细胞通过不同方式、不同机制消灭病原体,消除过敏源和参加免疫反应、产生抗体,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防线。

        白细胞计数

        1成人:(4~lO)x109/L。2新生儿:(15~20)x109/L。3(6个月~2岁:(11—12)x109/L。

        1.生理性变化

        (1)年龄:新生儿计数较高,可达(15—30)x109/L,通常在3d~4d时降至lOx109/L。

        (2)日间变化: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,活动和进食后较高;早晨较低,下午较高,一日之内可相差1倍。

        (3)运动、疼痛和情绪影响:剧烈运动、剧痛、极度恐惧等均可使白细胞短时升高。

        (4)妊娠与分娩:妊娠期特别是最后1m白细胞升高,分娩时可达34x109/L,产后2~5d恢复正常;女性绝经期、月经期则可降低。

        (5)饮酒、大量吸烟、冷浴亦可升高。

        由于生理因素,同一检测对象白细胞计数甚至可波动50%。

        2.病理性变化

        (1)增多:1各种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及化脓性炎症:中耳炎、扁桃体炎、阑尾炎、脓肿等。2全身感染:肺炎、败血症、猩红热等;。

        3中毒:尿毒症、糖尿病酸中毒、汞中毒、铅中毒。4急性出血、急性溶血、手术后。5恶性肿瘤、粒细胞血液病等。6类白血病反应。

        白细胞在20xl0^9/L以上,说明存在严重感染。

        (2)减低:1病毒感染:重症肝炎、流行性感冒、麻疹等。2某些传染病:如伤寒、副伤寒、疟疾等。3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、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、粒细胞缺乏症。4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照射、镭照射等。5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脾功能亢进等。

        白细胞在2.5x109/L以下,是传染病、中毒和骨髓再生障碍的重要危险值。

        1.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末梢血细胞计数预稀释血,人工加入溶血剂的量及溶血的时间要掌握好,若加入量不足或加入后放置时间过短,可造成溶血不完全,使未溶解的红细胞计人白细胞,从而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升高,若加入溶血剂量过多或加入后放置时间长则引起白细胞形态改变,使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不准确,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。

        2.病理因素影响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多

        (1)多发性骨髓瘤、巨球蛋白血症、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、转移瘤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感染等患者血中含有冷球蛋白,骨髓瘤、癌症、白血病、妊娠、血栓疾病、糖尿病患者血中含有冷纤维蛋白,使  ##第一章临床检验学

        血液中非晶体物质聚集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。此时将稀释标本放在37℃,lOmin后立即计数即可。

        (2)血液中有核红细胞过多;M蛋白增多时,在低pH情况下,M蛋白与溶血素发生反应;低色素贫血或红细胞内含有大量Hbs或HbCO,某些新生儿或某些肝病患者红细胞膜异常,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,导致红细胞溶血不完全等均可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。

        3.药物影响

        (1)升高:常见的有苯妥英钠、甲基多巴、新生霉素、万古霉素、卡那霉素、异烟肼;氨苄西林、头孢噻吩等能致嗜酸性白细胞增加导致白细胞总数升高;乙醚和氯仿等麻醉剂,丙咪嗪、泼尼松龙等激素类药物可引起一时性白细胞增多,阿托品可引起儿童的白细胞增多;红霉素,汞化合物,铜、磷中毒时,口服避孕药、促皮质素等均可使白细胞升高。

        (2)降低:磺胺制剂、解热镇痛剂、抗甲状腺剂、抗肿瘤药物。

        1.严格使用EDTA盐抗凝静脉血,不能用肝素或枸橼酸盐抗凝;抽血量准确,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,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,注意切勿用力振摇,以防产生气泡及造成标本溶血,标本抽取后及时送检。

        2.不宜在剧烈运动后抽血,住院患者最好在清晨空腹采血。

        白细胞分类计数

        中性粒细胞(neutrophil,N)

        绝对值:(2~7)xl0^9/L

        百分率:0.50~0.70

        1.生理性变化

        (1)增多:新生儿出生IW血以中性粒细胞为主,第6—9d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。体力劳动、妇女妊娠、女性黄体期、吸烟者晚上较白天约升高14%。

        (2)减低:4~14岁儿童、女性月经期及绝经期。

        2.病理性变化

        (1)增多:1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,尤其是各种球菌感染最明显,如丹毒、败血症、猩红热、白喉、中耳炎、疖痈、扁桃体炎、阑尾炎等。2急性中毒,如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,糖尿病酸中毒、痛风危象、慢性肾炎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等。3急性大出血(特别是内出血时)和急性溶血后。4较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:较大手术后12~36h,白细胞可达lOx109/L以上,急性心肌梗死1—2d内白细胞明显增高,可持续1W,借此可与心绞痛区别。5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期白细胞增高。6白血病及恶性肿瘤。

        (2)减低:1革兰阴性杆菌感染,如伤寒、副伤寒。2某些病毒感染,如流感病毒。3慢性理化损伤,机体长期接触铅、汞、苯等,某些药物如氯霉素、合霉素,长期接受放射线及放化疗患者。4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。5再生障碍性贫血(再障)等血液病。6脾功能亢进、甲状腺功能亢进。7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、黑热病。

        淋巴细胞(lymphocyte,L)

        绝对值:(0.8~4)x109/L

        百分率:0.20~0.40

        1.生理性变化: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。2~3岁后,淋巴细胞逐渐下降,至4~5岁时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二者大致相等。

        2.病理变化

        (1)增多:1某些病毒或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,如风疹、流行性腮腺炎、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、百日  咳等。2某些血液病,如淋巴细胞白血病、白血病淋巴肉瘤、肥大细胞增多症等。3组织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期。4多数急性传染病恢复期。

        (2)减低:1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。2传染病急性期。3粒细胞明显增加时,淋巴细胞相对减少。4长期化疗及免疫缺陷病等。

        单核细胞(monocytes,M)

        绝对值:(0.12~0.8)x109/L

        百分率:0.03~0.08

        1.生理性变化:增多: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高。妊娠时,生理性的增高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相平行。

        2.病理性变化

        (l)增多:1某些感染,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、急性感染恢复期、活动性肺结核等。2某些血液病,如单核细胞白血病、恶性淋巴瘤、恶性组织细胞病等。3某些疾病恢复期,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。4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、黑热病等。5病毒、立克次体感染,如麻疹、水痘、风疹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、病毒性肝炎等。

        (2)减低: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全髓功能不全。

        氨苄西林及氯丙嗪可引起单核细胞增加。

        嗜酸性粒细胞(eosinophils,E)

        绝对值:(0.05~0.5)x109/L

        百分率:0.005~0.05

        1.生理性变化:正常人白天较低,夜间较高,上午波动大,下午较恒定。

        2.病理性变化

        (1)增多:1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、血管神经性水肿、食物过敏,血清病等。2各种寄生虫病。3某些皮肤病,如湿疹、剥脱性皮炎、天疱疮、牛皮癣等。4某些血液病,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(慢粒)、淋巴网状细胞肉瘤、嗜酸细胞性淋巴细胞肉芽肿等。5某些肿瘤,如鼻咽癌、肺癌及宫颈癌等。6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、脾切除后、感染恢复期等。7内分泌疾病,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、腺垂体功能减退。8结缔组织病,如皮肌炎、结节性周围动脉炎等。

        (2)减低:见于伤寒、副伤寒初期,大手术、烧伤等应激状态,或应用肾上腺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  笔趣阁阅读网址:m.xbiqugex.cc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